新賓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新賓滿族
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有關部門:
經縣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新賓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2日
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
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
根據《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關于做好2022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計財發〔2022〕13號)、《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22〕12號)及《遼寧省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要求,為加快推進我縣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作物秸稈(以下簡稱“秸稈”)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農用為主、多措并舉,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發展為方向,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持續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強我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培育壯大秸稈利用市場主體,完善收儲運體系,加強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健全監測評價體系,強化科技服務保障,探索建立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機制,引領秸稈綜合利用提質增效,釋放生態紅利,帶動農民增收,助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基本原則
1.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堅持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在滿足種植業和畜牧業需求的基礎上,抓好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領域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示范推廣。促進耕地質量穩步提升,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合理引導秸稈燃料化、原料化等其他綜合利用方式,推動秸稈處理利用向多元循環的方向發展。
2.典型示范、整體推進。通過組織實施重點項目建設、推廣實用技術、總結典型模式,打造示范樣板,構建政策、工作、技術三大措施互相配套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切實推動面上工作,推進秸稈全域、全量利用。
3.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綜合考慮秸稈資源種類、產量,秸稈產業基礎優勢、發展布局,以及農民意愿、運輸半徑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統籌安排秸稈綜合利用優先時序,合理編制年度實施方案,避免資源閑置或過度競爭。
4.市場導向、政策扶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積極參與的長效機制。加大政策創設力度,完善秸稈收儲運、加工利用等配套政策,通過政府引導扶持,調動全社會參與積極性,打通利益鏈,形成產業鏈,實現多方共贏。
二、目標任務
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采用“整縣推進”方式,在全縣15個鄉鎮全面開展。運用中央財政資金(2022年度項目資金440萬元及2021年度項目資金結余137萬元,共計577萬元),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沃土模式、五化利用及主要農作物草谷比、可收集系數測算等工作。2022年度,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建立完善的秸稈資源臺賬,形成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縣域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和長效機制。
三、重點任務及建設內容
(一)農作物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監測。
建設內容:項目委托新賓滿族自治縣現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按照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印發的《2022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農作物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監測工作手冊》要求,對我縣玉米、水稻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進行調查測算,內容包括測量材料準備、抽樣地塊選取、取樣點布設、采樣、農作物樣本實(割)測、樣品制備、樣品保存及運輸、秸稈與籽實水分測定、草谷比核算、現場圖像拍攝、數據匯總、監測工作總結等相關工作,于作物收獲后30天內出具《農作物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監測總結報告》。
補貼對象及金額:補貼對象為新賓滿族自治縣現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補貼金額為3萬元,包含農作物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監測工作全部費用。
(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1.推進秸稈沃土模式利用。支持秸稈沃土模式,建立秸稈還田技術規程,形成秸稈科學還田模式。
建設內容:在全縣14個鄉鎮開展水稻秸稈沃土模式6萬畝,全縣15個鄉鎮開展玉米秸稈沃土模式4.1萬畝,開展沃土模式地塊要使用GPS定位,做好矢量數據留存和報送工作,任務面積落實到各鄉鎮。
水稻秸稈沃土模式標準:一是水稻秸稈秋季翻埋還田。水稻控茬(高度≤20cm,莖稈粉碎長度≤10cm),機收莖稈切碎均勻拋撒,秋季深翻整地將秸稈翻埋于土壤中,春季可采用埋茬起漿水整地或泡田水耙地。二是水稻秸稈春季混埋還田。水稻控茬(高度≤20cm,莖稈粉碎長度≤10cm),機收莖稈切碎均勻拋撒,春季深旋整地秸稈混埋還田,插秧前灌水泡田埋茬起漿整地。
玉米秸稈沃土模式標準:玉米秸稈粉碎后,用聯合整地機(碎混一體機)淺混于土層中。碎混地塊直接起壟、鎮壓至待播狀態。
補助對象及標準:自愿實施沃土模式作業的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大戶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機作業者。實施主體要與縣農業農村局及作業地塊所屬鄉鎮人民政府簽訂沃土模式整地作業合同,統一安裝信息化遠程監測終端設備(費用自理),實施主體作業結束后,實施主體向作業地塊所屬鄉鎮人民政府提出驗收申請,鄉鎮人民政府對實施主體提交的材料進行整理和初審后上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農村局依托服務監管數據平臺出具的有效作業面積評估報告,組織相關單位開展驗收工作,出具檢查驗收報告,經公示無異議后,向財政部門提出撥付補助資金的申請。需提供驗收的材料包括:實施主體與縣農業農村局及作業地塊所屬鄉鎮人民政府簽訂沃土模式整地作業合同、接受沃土模式農戶名單(包括:作業時間,作業面積,農機具操作員、接受沃土模式農戶簽字等)。作業補助項目實施工作要遵循先作業后補助,經驗收合格、公示7天無異議后再兌付補助資金的方式進行,補助資金直接兌付給實際作業并經核實驗收合格的實施主體。每畝補助25元。預計補助金額252.5萬元。
2.秸稈飼料化利用
推進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依托縣域內牛、羊、鹿等養殖場、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等市場經營主體,推廣農作物秸稈青貯、黃貯、粉碎揉絲等飼料化利用(不含購買),年收儲利用量100噸(含100噸)以上;全額獎補榆樹鄉政府農作物秸稈飼料打包機1臺。
補貼對象:縣域內肉牛存欄30頭(含30頭)以上,羊存欄200只(含200只)以上的養殖場、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大戶,(馬鹿參照肉牛存欄量,梅花鹿參照羊存欄量計算)且年收儲利用量達100噸(含100噸)以上;全額獎補榆樹鄉政府農作物秸稈飼料打包機1臺,促進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
補貼方式:市場經營主體向所在鄉鎮提出申請(養殖合作社需法人提出申請,提供成員名單及存欄量,嚴禁弄虛作假,本方案經縣人民政府發文后注冊成立的養殖合作社不享受此項補貼),經鄉鎮初審驗收合格上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第三方等部門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并社會公示7天無異議后,縣農業農村局按照方案補助標準發放補助資金;農作物秸稈飼料打包機由縣農業農村局詢價采購,機械以固定資產劃撥的方式獎補到鄉鎮。
補貼標準:根據農作物秸稈利用量進行獎補,補助標準為25元/噸。農作物秸稈飼料打包機15萬元。
預計補貼數量: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量3.88萬噸。
預計補貼金額:飼料化利用補貼金額97萬元,農作物秸稈飼料打包機15萬元。
3.秸稈基料化利用
開展以農作物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種植生產,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擴大秸稈生產種植食用菌規模。
補貼對象:以農作物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種植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家庭農場、個體等),年利用秸稈100噸(含100噸)以上。
補貼方式:市場經營主體向所在鄉鎮提出申請,經鄉鎮初審驗收合格上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第三方等部門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并社會公示7天無異議后,縣農業農村局按照方案補助標準發放補助資金
補貼標準:根據農作物秸稈利用量進行獎補,補助標準為25元/噸。
預計補貼數量:基料化利用農作物秸稈0.2萬噸,補貼金額5萬元。
4.秸稈原料化利用
推廣農作物秸稈覆蓋育苗技術,開展以秸稈為原料的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生產,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擴大生產規模。
補貼對象:以秸稈為原料的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種植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利用秸稈100噸(含100噸)以上。
補貼方式:市場經營主體向所在鄉鎮提出申請,經鄉鎮初審驗收合格上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第三方等部門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并社會公示無異議后,縣農業農村局按照方案補助標準發放補助資金
補貼標準:根據農作物秸稈利用量進行獎補,補助標準為25元/噸。
預計補貼數量:原料化利用農作物秸稈0.2萬噸,補貼金額5萬元。
5.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
加強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促進秸稈打捆離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補貼對象:實施秸稈打捆離田作業的主體,利用量在500噸(含500噸)以上。
補貼方式:市場經營主體向所在鄉鎮提出申請,經鄉鎮初審驗收合格上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第三方等部門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并社會公示無異議后,縣農業農村局按照方案補助標準發放補助資金
補貼標準:根據農作物秸稈利用量進行獎補,補助標準為25元/噸。
預計補貼數量:農作物秸稈離田7.76萬噸,補貼金額194萬元。
(三)建設展示基地。
選擇基礎條件好的田塊(企業或主體),建設2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示范展示秸稈利用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可操作、能落地的秸稈利用模式,基地統一豎立“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標牌。
(四)建立秸稈資源臺賬。
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常態化、規范化的秸稈資源產生和利用情況調查,明確專人負責,開展技術指導,進一步規范調查方法和操作流程,抓好質量控制,摸清資源底數,準確掌握縣域農作物秸稈產生與利用情況,認真做好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直接還田量、離田利用量等數據填報、數據審核和提交等工作,確保數據質量科學有效,建立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推進秸稈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于2023年4月底前完成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系統平臺審核上報工作,摸清秸稈資源底數,掌握利用情況,為各級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和規劃、進行相關產業布局和管理等提供依據。
農作物秸稈產生量“以面積核算產量”,玉米秸稈為0.5噸/畝,水稻秸稈為0.2噸/畝,同一地塊不得重復享受補貼。每個實施主體保證所收儲區域內的農作物秸稈全部離田。
以上重點工作任務分類項目資金額度按實際情況調整,具體以最終驗收情況為準。
四、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結合工作實際,我縣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工作分為: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驗收、項目公示與資金發放、項目總結5個階段,具體如下:
(一)項目準備階段:2022年9月-2022年10月
召開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座談會議,探討研究主體責任、補貼、監管辦法,為制訂相關政策、科學規劃提供依據。結合我縣實際,編制《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宣傳、動員、培訓,確保農戶了解水稻沃土模式、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政策改革動向;制定并下發相關文件,部署和落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二)項目實施階段:2022年10月-2023年3月
組織實施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開展玉米、水稻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進行調查測算;實施水稻秸稈還田(沃土模式);建立2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領導小組組織相關單位,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進行督導、監管,確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按標準如期完成。
(三)項目驗收階段:2023年4月
由實施項目所在鄉鎮、行政村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向縣農業農村局提交相關材料申請驗收,縣農業農村局將組織驗收組對項目進行驗收并出具項目驗收報告。
(四)項目公示與資金發放階段:2023年5月
市場經營主體向所在鄉鎮提出申請,經鄉鎮初審驗收合格上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第三方等部門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對秸稈補貼項目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無異議后,縣農業農村局按照方案補助標準發放補助資金。
(五)項目總結階段:2023年6月
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領導小組認真總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經驗、效果、取得的成績與不足,形成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穩定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模式與長效機制。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是縣鄉兩級“一把手”工程,成立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縣長擔任組長,分管副縣長擔任副組長,縣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統計局、營商環境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新賓縣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兼任,辦公室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組織協調等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是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責任主體,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強化責任意識,有效落實好水稻秸稈沃土模式工作職責,縣直各相關單位要加強協作配合。
(二)建立考核機制
對各鄉鎮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納入績效考核,考核標準按照《遼寧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績效評價評分表》執行。各鄉鎮人民政府要按要求建立秸稈綜合利用臺賬,每月20日上報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強化技術指導
成立新賓滿族自治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指導小組,針對我縣實際情況,著力解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實際技術難題,總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典型模式和成功做法。
(四)加強宣傳推廣
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組織專題技術講座等多種形式,推廣使用成熟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宣傳解讀政策,使廣大農民群眾、新型農事經營主體和基層干部準確理解掌握政策內容,積極營造有利于政策落實的良好氛圍。
(五)加強資金管理
《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實施方案》要及時向社會發布,按程序做好補貼對象、補貼資金等信息公開公示工作。強化社會監督,嚴肅查處調劑、截留、挪用和套取補助資金等違規違紀行為,不得重復享受補貼,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六)加強信息調度
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各鄉鎮要扎實做好基礎工作,建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工作臺賬,加強動態管理,及時掌握項目執行和資金使用情況。
(七)加強日常監督管理
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創新督導檢查方式,及時妥善處理項目執行中的問題,確保項目建設不拖拉、不走樣,推動工作落實。
六、其他事項
以上所有項目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審核認定后由縣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附件:
1.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2.遼寧省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專家組名單及職責
3.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秸稈綜合利用沃土模式任務指標分配表
4.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資金分配表
5.2022年秋收農作物秸稈科學還田指導意見
6.2022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標牌樣式
附件1
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一、領導小組成員
組 長:李富光 縣長
副組長:李有功 副縣長
成 員:賀樹新 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縣現代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主任
崔正勇 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劉 凱 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
張國仁 縣公安局副局長
王曉鳴 縣財政局局長
王振強 縣自然資源局局長
于法友 縣交通運輸局局長
任 娟 縣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局長
肇 旭 縣統計局局長
關 旭 縣營商環境建設局局長
劉 銳 市生態環境局新賓縣分局局長
各鄉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由農業農村局局長賀樹新同志擔任,副主任由分管副局長李揚同志擔任。
二、領導小組職責
負責落實我縣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相關工作,研究制定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我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統籌、協調、指導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日常綜合協調、定期調度、運行監管、項目實施等工作。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工作職責,做好協調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進我縣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認真抓好各項政策落實。
附件2
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技術專家組名單及職責
一、專家組名單
組 長:黃文忠 撫順市現代農業及扶貧開發促進中心副主任
成 員:劉 賀 撫順市現代農業及扶貧開發促進中心、撫順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正高級獸醫師
李立新 撫順市現代農業及扶貧開發促進中心農機推廣部部長
池躍田 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隊 正高級畜醫師
王立紅 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隊 高級農藝師
張成華 縣現代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
孫艷華 縣現代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
高文茂 縣現代農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中心
二、專家組職責
1.宣傳貫徹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
2.負責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的重大項目技術咨詢與服務,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推廣利用,保障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順利實施。
3.參與全縣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督導考核和績效評價、對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的項目實施提供專家意見。
4.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總結提煉秸稈綜合利用縣域模式和產業發展模式;發布年度主推技術。
5.指導全縣(市、區)開展農戶、市場主體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等基礎數據調查,準確掌握縣域農作物秸稈產生與利用情況,建立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
附件3
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秸稈綜合利用
沃土模式任務指標分配表
鄉鎮 | 水稻沃土模式面積(畝) | 玉米沃土模式面積(畝) |
大四平鎮 | 820 | 3522 |
紅廟子鄉 | 7500 | 3092 |
響水河子鄉 | 4500 | 1382 |
上夾河鎮 | 1000 | 2345 |
旺清門鎮 | 10000 | 3401 |
紅升鄉 | 1250 | 907 |
新賓鎮 | 7200 | 5937 |
永陵鎮 | 10000 | 3550 |
木奇鎮 | 3400 | 3002 |
北四平鄉 | 1300 | 2174 |
葦子峪鎮 | 6200 | 3183 |
下夾河鄉 | 2500 | 2396 |
榆樹鄉 | 1700 | 1631 |
平頂山鎮 | 2630 | 3700 |
南雜木鎮 | 0 | 778 |
合計 | 60000 | 41000 |
附件4
新賓滿族自治縣2022年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資金分配表
項目名稱 | 目標任務 | 補助標準 | 金額 (萬元) |
農作物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監測 | 玉米、水稻 |
| 3 |
秸稈沃土模式利用 | 水稻6萬畝 玉米4.1萬畝 | 25元/畝 | 252.5 |
秸稈飼料化利用 | 3.88萬噸 | 25元/噸 | 97 |
秸稈飼料打包機 | 1臺 | 15 |
秸稈基料化利用 | 0.2萬噸 | 25元/噸 | 5 |
秸稈原料化利用 | 0.2萬噸 | 25元/噸 | 5 |
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 | 7.76萬噸 | 25元/噸 | 194 |
第三方驗收、決算評審 |
|
| 4.5 |
試驗示范 | 2處 | 5000元/處 | 1 |
合計 |
|
| 577 |
附件5
2022年秋收農作物秸稈科學還田指導意見
為做好秋收期間糧食主產區主要農作物秸稈的高質量還田和還田地塊的科學管理,提升耕地地力,確保下茬作物穩產豐收,農業農村部秸稈綜合利用專家指導組制定了《2022年秋收農作物秸稈科學還田指導意見》,我縣截取適用于東北地區部分內容指導我縣做好主要農作物秸稈高質量還田和還田地塊的科學管理,提升耕地地力,確保下茬作物穩產豐收。
東北地區天氣寒冷,自11月初由北向南土壤逐步封凍,要及時收獲玉米、水稻并粉碎秸稈,為秋季秸稈還田整地作業留出更多時間。還田時病蟲害較嚴重的地塊,秸稈須收集離田并無害化處置。
一、秸稈粉碎作業
1.機具選擇與使用。選用加裝秸稈粉碎拋撒裝置的玉米(或水稻)聯合收割機,作業時認真檢查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作業狀態,及時更換磨損嚴重的錘爪或甩刀,收割玉米、水稻的同時將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撒。
2.作業要求。合理調節切割裝置,秸稈粉碎長度≤10cm、成撕裂狀,平均留茬高度≤10cm,粉碎長度合格率≥95%,漏切率≤1.5%;通過加裝均勻拋撒裝置板控制秸稈拋撒力度、方向和范圍,提高均勻度,覆蓋整個作業幅寬,拋撒不均勻率≤20%。
二、玉米秸稈還田
(一)玉米秸稈翻埋還田
適用于東北東部區域,耕層較厚、不易發生春旱的平川地塊。
1.機具選擇與使用。選用合適的鏵式犁、圓盤耙,進行翻耙整地作業。作業時需調整好翻耕深度,翻后采用對角線方式耙地。
2.作業要求。秸稈粉碎拋撒后,在封凍前完成翻地、耙地等作業,翻耕深度≥30cm,秸稈置于15—20cm土層,翻后耙平耙細,壟作地塊一并完成起壟,鎮壓后越冬。
3.后茬作物的種植與管理。翌年春季土壤化凍后平播地塊根據土壤墑情進行一次輕耙,適時進行一體化播種施肥;壟作地塊在春播前破壟夾施基肥或在播種時側深施肥。播種后及時鎮壓。后茬玉米,氮肥按基肥與追肥比例1:2施用,磷鉀肥全部做基肥施用;依據秸稈還田前期耗氮、后期釋氮的特點,在定量施肥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氮肥基肥用量。后茬大豆,在播種時一次性施入肥料。
(二)玉米秸稈條帶覆蓋還田
適用于東北西部風沙偏旱區域,以及東北東部耕層較薄、易春旱的崗地。
1.機具選擇與使用。秋季深松的選用可以一次完成秸稈歸行、深松和滅茬碎土作業的條帶耕作機,作業時調整好深松與滅茬碎土深度;翌年玉米拔節期深松的可選擇秸稈歸行機,在機械收獲后直接進行秸稈歸行。
2.作業要求。春季旱情不嚴重的區域可選擇秋季作業,在作物收獲后至封凍前完成作業;易發生春旱的區域可選擇春季在播種前0—3天作業,具體時間根據土壤墑情而定,當土壤墑情較為適宜,可在播種當天進行條耕作業;當土壤粘濕時,需要在播前2—3天作業;在春季干旱嚴重的地區,一定要在春季播種前作業,可以邊耕邊播。將玉米秸稈進行歸行處理,使播種帶地表裸露,完成播種帶的深松和滅茬碎土作業,播種帶40—50cm,秸稈歸行帶80—90cm,深松深度≥25cm、滅茬碎土深度10—12cm。
3.后茬作物的種植與管理。翌年春季地溫達到播種要求時,采用通過性強、側深施肥播種機進行播種施肥,在玉米拔節前期或大豆苗期及時進行壟溝深松。后茬玉米,在播種時施入1/3的氮肥和全部磷鉀肥,另外2/3的氮肥用作追肥,追肥和深松同時進行。后茬大豆,在播種時一次性施入肥料。肥料宜施于種子側向5—6cm,深度為種下5—6cm和10—11cm兩層,分別為施肥量的30%和70%。
(三)玉米秸稈碎混還田
適用于東北東部區域各種土壤類型及生態區,尤其適用于土壤質地黏重、通透性差的田塊及溫度低、降水量較大的區域。
1.機具選擇與使用。選用可以一次完成滅茬、深松、旋耕和起壟作業的整地機,作業時調整好作業部件的入土深度以及起壟寬度。
2.作業要求。在封凍前完成滅茬、深松、旋耕與起壟作業,鎮壓后越冬。旋耕(耙)深度≥15cm,壟寬110—130cm或60—70cm;或在土壤水分25 %左右時,采用180馬力以上拖拉機牽引圓盤重耙進行對角線或與壟向呈30°角交叉耙地2遍,耙深15—20cm。低洼易澇地應起平頭大壟,壟高15cm左右,防止秸稈集堆。漫崗地可不起壟,采用平作,春季直接播種。
3.后茬作物的種植與管理。翌年春季土壤化凍后及時鎮壓,土壤墑情不足的地塊在播前坐水補墑或播后噴灌,在春播前破壟夾施基肥或在播種時側深施肥。后茬玉米,將40 %的氮肥和全部磷鉀肥做基肥施用,另外60 %的氮肥用作追肥。后茬大豆,在播種時一次性施入肥料。
三、水稻秸稈還田
(一)水稻秸稈翻埋還田。適用于東北耕層較厚的稻田區域,以及秋季不積水的田塊。
1.機具選擇與使用。選用適宜水田作業的翻地犁或翻埋還田機進行翻耕作業,作業時要調整好翻耕深度。
2.作業要求。秋季秸稈粉碎后及時翻地,立垡越冬;翻耕深度18—25cm、漏耕率≤2.5%、重耕率≤5%。
3.后茬水稻的種植與管理。翌年春季水稻插秧前15—20天放水泡田,泡田水深為田面高度的2/3,泡田3—5天,用攪漿平地機進行攪漿整地,作業深度16—18cm,作業時水深控制在1—3cm花達水狀態,作業后表面不露殘茬,稻茬秸稈埋壓入泥面5 cm以下,稻田表面平整呈泥漿狀,沉淀5—7天后達到待插狀態。在定量施肥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氮肥基肥用量。
(二)水稻秸稈旋耕還田。適用于東北耕層較薄的稻田區域。
1.機具選擇與使用。選用適宜水田的旋耕機進行旋耕作業,作業時要檢查旋耕刀磨損和缺失情況,及時更換安裝磨損嚴重與缺失的旋耕刀。
2.作業要求。土壤含水量在25 %以下時,采用常規旋耕機進行旋耕,旋耕深度12—15cm,漏耕率≤2.5%,重耕率≤5%。
3.后茬水稻的種植與管理。翌年春季水稻插秧前10—14天灌水泡田3—5天,泡田深度高出旋耕后的土壤表面2—3 cm,土塊浸透后進行平地攪漿作業,作業時水深在1—3 cm花達水狀態,作業后表面不外露殘茬,稻茬秸稈埋壓泥面5cm以下,表面平整呈泥漿狀,沉淀5—7天后達到待插狀態。在定量施肥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氮肥基肥用量。
附件6
2022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標牌樣式
